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I,经典国产乱子伦精品视频,亚洲阿v天堂无码z2018,亚洲午夜无码久久久久

網站無障礙 適老版
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 重大戰略 > 長江經濟帶發展

蘇州:讓每一滴流入長江的水都能“過關”

來源: 蘇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發布時間: 2020-11-25 17:15:28 瀏覽量:字體:

“東方水城”蘇州嘹亮唱響了一曲新時代“長江之歌”!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自黨中央發出長江大保護號令以來,名城蘇州就深入謀劃從戰略導向、前進方向、價值取向“三個向度”發力,積極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扎實開展沿江化工污染整治、環境大整治環保大提升等一系列治理行動,目前長江干流水質穩定達到Ⅱ類,42條主要通江河道水質優Ⅲ比例達100%。

“蘇州襟江帶湖、因水而興,長江滋養了蘇州人民,成就了姑蘇繁華,孕育了江南文化。守護一江清流,蘇州責無旁貸!”省委常委、蘇州市委書記許昆林表示,近年來,蘇州始終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凡涉及長江的一切工作必須服從、服務于這個大前提,治理污染不講條件、空間管控不讓分毫、修復生態不打折扣。闊步行進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大道上的蘇州,正以領跑者姿態奮力扛起使命和擔當!

把國家戰略頂在頭上,扛起“東方水城”使命擔當


(圖:常熟鐵黃沙生態島)

從常熟市區驅車沿海虞北路一直往北,不到半小時便可直抵長江邊的鐵黃沙。但見眼前是一片生機勃勃的廣闊綠洲,總面積達兩萬畝,和想象中的黃沙遍地完全不同。鐵黃沙本是常熟境內長江灘地上的一個洲島,幾年前,常熟投入16億元大力整治,計劃把這里建成一個面向海外大市場的現代化物流基地。“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戰略導向提出后,常熟決策層迅速作出決定:把鐵黃沙變成一個“生態島”!綜合考慮生態管控及區域生態承載能力、生態敏感性等要求,將鐵黃沙作為常熟沿江生態經濟圈的核心進行布局,形成以鐵黃沙、長江岸線和水域為主的生態經濟圈。

“物流島”變身“生態島”,是蘇州強化保護導向,大力保護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生動縮影。作為長江流域重要節點城市,蘇州沿江岸線總長158公里,干流岸線占全省16.2%。張家港、常熟、太倉沿江三市在全省沿江各縣市區中,更是以1/9的國土面積貢獻了全省沿江城市1/6的經濟總量,是蘇州乃至全省經濟主陣地,也是污染治理、生態修復的重點地區,長江大保護的壓力非同一般。

壓力就是動力!

太倉港化工園區監控管理平臺監控室內,技術人員正在查看實時監控數據,這里主要對污水中CODcr、NH3-N、PH、流量四種因子進行監測,一旦發現指數超標,系統將自動報警,執法人員就可迅速處置。太倉港化工園區實施“一企一管”項目,封堵企業端原有污水排放口和公共污水管網,確保企業只有一個排放口,這就從源頭控制了企業將超標廢水排入公用污水管網的行為。

張家港揚子江國際化工園提出,一切項目都要為“長江生態廊道建設”讓路!2017年以來,該園區以通過全省首家區域綜合環評為契機,聯合中國石化院修編產業規劃,硬是在寸土寸金的情況下,把化工園區面積壓縮了4平方公里。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蘇州全域在行動!

當前,蘇州正在全面貫徹落實國家《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和我省《長江經濟帶發展實施規劃》。蘇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凌鳴說,蘇州注重發揮規劃的引領作用和剛性約束,在地方各類專項規劃、行業規劃編制過程中,與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有機銜接,對不符合上級要求的內容及時做出修改調整,確保一張藍圖繪到底。

截至目前,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披露的6個突出問題均已完成整改并通過省級銷號驗收;開展“散亂污”企業整治,全市累計整治53529家,沿江1公里范圍內實現“散亂污”清零;開展黑臭河道整治工程,全市932條黑臭水體全部完成整治任務,提前半年實現“基本消除全市城鄉黑臭水體”的目標;提高全市污水集中處理設施運行效率,全市現有88座城鎮污水廠,污水日處理能力達到372萬噸,污水處理能力全省第一。

以義無反顧的姿態,大踏步挺進“綠色發展”

鋼廠變花園,可能嗎?很多人聽到沙鋼集團提出的這一新目標時,都會在心里打個問號。但走進這座江邊鋼城就會發現,這一目標正在變成現實。從2018年起,沙鋼先后投入約80億元,整治海力碼頭8公里長江岸線,退出了生產作業空間8000平方米,新增綠化面積約5萬平方米;2號C型料場里霧泡機、防風抑塵網等環保設備全部配套到位,徹底解決了原來露天料場大風天有揚塵、大雨天有污水的問題;五干河沿江鋼渣清理工作全面完成。這場聲勢浩大的“環境革命”,讓沙鋼全方位提升了生產環境,也刷新了人們對鋼鐵廠的固有認知。“未來沙鋼要在綠色發展的轉型之路上實現更大跨越,就必須精心守護好生態這個高質量發展‘生命線’。”沙鋼集團董事局主席沈文榮說。

沙鋼在環保上的追求,成了蘇州企業的共同方向。蘇州目前擁有35個工業大類,涉及167個工業中類、489個工業小類,以及國內一流的垂直整合能力,連續7年躋身國內規上工業總產值“3萬億元俱樂部”。在此基礎上,如何實現制造業更高質量發展?蘇州基本思路是:以長江大保護為引領,把建設綠色制造體系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核心抓手,著力提升經濟結構中的“含金量”“含綠量”“含新量”,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實現經濟綠色轉型是生態環境保護的治本之策,蘇州已經進入了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經濟社會高水平發展的新階段,必須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持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為高質量發展增添更多綠色動能。”蘇州市生態環境局局長毛元龍說。

在這一思路指導下,蘇州以壯士斷腕、刮骨療毒的決心,積極穩妥騰退化解舊動能,培育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為此,張家港在省內第一個整建制主動關停了占地3.2平方公里的東沙化工園區,并迅速完成了產業發展規劃修編,啟動了整體生態評估及修復。目前,區內道路、綠化已完成,河道正在整治。園區引進總投資超100億元的上海寶冶產業基地、裝配式建筑研究院和設計研究中心,以及3D打印建材等新材料項目,很快,這里將升級為江南智能裝備產業園。

統計顯示,自2017年開展“四個一批”化工企業專項整治以來,截至2019年年底,蘇州共關停化工企業554家、沿江三市關停249家,長江干流1公里范圍內化工生產企業減至55家,太湖一級保護區內化工生產企業今年年底前將全部完成關停搬遷。瞄準綠色、智能、高端,各具特色的高技術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正在蘇州沿江加速成長。張家港加速布局發展新能源、數字經濟、生物醫藥及高端醫療器械和先進特色半導體等八大產業鏈,建設氫能產業創新中心;常熟努力做大做強汽車及零部件、裝備制造、紡織服裝三大支柱產業;太倉提出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生物醫藥三大新興產業,建設中德先進制造業技術合作創新園。

用“生態為民”調音定調,唱響新時代“長江之歌”

金秋時節,走進太倉七丫口郊野濕地公園,但見水生植物隨風搖曳,成片花海美不勝收,濕地之美令人沉醉。太倉在保護現有生態資源的前提下,梳理提升綠地、水系與農田,相繼實施了七丫口生態濕地、鄭和公園、七浦塘生態修復工程,在長江邊打造了占地面積4800畝的鄭和生態濕地保護工程,現已成為“網紅”打卡地。

深秋時節,站在被稱為“江海交匯第一灣”的“張家港灣”眺望長江,一江之隔的雙山島猶如一條綠毯鋪在江面,與張家港灣交相輝映。這是張家港在落實長江大保護中,對母親河的深情回報。連續多年來,張家港人在上起老沙碼頭下至段山港約12公里長江岸線上,投入巨資實施一系列生態提升工程,一幅水清岸綠的生態畫卷沿江徐徐展開,直把這里變成了江海交匯“最美第一灣”!


(圖:江海交匯第一灣“張家港灣”

對于蘇州來說,長江大保護要護住無邊風景,更要護住千百萬老百姓的根本福祉——長江之水。

目前,蘇州13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有3個在長江,其余也直接與長江水系相通,長江水質直接關系到蘇州1500萬新老居民的飲用水安全,直接影響著蘇州人的生活品質。對照“共抓大保護”的要求,聚焦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蘇州在8657平方公里市域范圍,啟動城鄉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動計劃,啟動黑臭河道整治計劃,圍繞生態環境大做“補短板強弱項”文章,要讓每一滴流入長江的水都能“過關”。

要讓清流入江,才有生活高質量!蘇州統籌推進城鄉生活污水治理和長江、太湖、陽澄湖等入江入湖支流“水岸同治”攻堅行動。與此同時,因地制宜推進一批生態濕地公園、健身步道等建設,給老百姓提供更多生態休閑空間。蘇州市委副書記、市長李亞平說:“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們要把環境治理修復與生態宜居建設統籌起來考慮,在改善生態環境的同時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真正做到生態惠民、生態富民!”

清流入江呼喚區域聯動!地處太湖下游的吳江區,河流縱橫、湖泊棋布,與周邊地區交界水域眾多。2017年起,吳江與青浦、嘉善、秀洲、吳中、昆山等周邊區縣建立“聯合河長制”,共聘請“聯合河長”315名,實現區域內所有交界河湖“聯合河長制”全覆蓋,積極推動區域一體化協同治水,有效解決了以往交界河湖治理執法難、管理責任不清等難點問題,不僅有效“管”住了水質,也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制度創新作出了有益探索。

布局生態涵養,助力清流入江!蘇州規劃以吳中區東山、金庭兩鎮及周邊太湖水域約285平方公里為主體范圍,布局建設生態涵養發展實驗區,響亮提出“生態優先保山水、宜居友善惠民生、綠色發展促轉型”,要把這里建設成為生態文明“太湖典范”和國家綠色經濟示范區、長三角休閑交往中心、中國外交會議重要基地。

水城蘇州,每一條河流都通往長江,每一個湖蕩都與長江息息相關。保護長江,就是保護蘇州;保護蘇州,就必須保護長江!這座文化名城和經濟重鎮,早已天然地把自己的榮辱興衰與萬里長江的命運緊緊聯在了一起。此刻,在“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時代洪流中,蘇州正以領跑者的姿態奮力向前!

打印此頁關閉窗口

網站地圖  |  聯系我們

主辦單位:蘇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網站支持IPV6
網站標識碼:3205000029    蘇ICP備10219514    蘇公網安備 32050802010607號

黨政機關 黨政機關 黨政機關 黨政機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