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1日,高水平建設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工作推進會在蘇州市吳江區召開,會議全面系統總結示范區建設5年成效,明確下一階段目標任務,一以貫之將各項工作抓緊抓實、抓出成效,推動示范區在新起點上再出發、在新征程上再創佳績!蘇州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以示范區建設為抓手,堅持制度創新和項目建設雙輪驅動,協同各方力量推進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
近日,隨著滬蘇湖高鐵正式開通運營,填補了蘇州南部與周邊城市沒有高鐵聯系的空白,“軌道上的蘇州”也將跑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加速度……
協同推動產業鏈創新鏈融合
蘇州是一座產業之城,其裝備制造、電子信息、先進材料產業規模超萬億,納米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端醫療器械、高端紡織、高端科技儀器、蘇南特鋼材料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恒力、沙鋼、盛虹入圍世界500強,26家企業入圍“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擁有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607家。規上工業企業“智改數轉”實現全覆蓋。蘇州實驗室、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國家生物藥技術創新中心、國家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等重大科創平臺加快建設。2024年,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達4.15%左右,每萬人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46.8件。規上企業研發機構覆蓋率達80%。此外,“上海-蘇州”科技集群蟬聯全球第五,上海交通大學長三角(蘇州)創新研究院正加快共建,先進技術成果長三角轉化中心落地已轉化項目超200個。
持續加強重點區域合作共建
近年來,蘇州臨滬地區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搶抓一體化示范區、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嘉昆太協同創新核心圈等建設契機,推進科技創新、社會治理、生態環保等跨區域協作。吳江區積極融入示范區“一張藍圖管全域”“一個主體管開發”的跨省域規劃管理體系,探索聯合河長制,實行生態環境“三統一”制度改革。嘉定、昆山、太倉共同建立科技創新券通用通兌機制,建立區域污染防控、環境應急等協作機制,將三地邊界作為“聯防聯治區”,共同探索項目準入、信用建設等方面聯動機制。太倉創新打造“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專窗”,實現多項涉企事項“跨省即辦”。昆山牽頭設立亭橋鶴共同推進辦公室,編制跨行政區城鎮圈協同規劃,安亭-花橋-白鶴毗鄰區域治理納入國家發改委典型案例。
全面強化生態環境共保聯治
蘇州錨固生態基底,厚植最美生態底色,積極推動生態環境建設和綠色低碳發展,高水平高標準打造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構建共融共生共享生態空間格局。為促進示范區藍綠發展格局有效加快構建,蘇州成立了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聯動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長江經濟帶發展。太湖蘇州水域連續16年安全度夏,首次被生態環境部評價為優良湖泊;太浦河跨省界斷面水質連續5年年均值達到Ⅱ類以上。
合力提升交通互聯互通水平
蘇州大力推進示范區一體化發展,持續增進民生福祉,切實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努力讓一體化示范區制度的紅利變得更加可觀可感。近日,隨著滬蘇湖高鐵正式開通運營加上此前上海蘇州地鐵“雙11”號線無縫對接以及滬寧沿江高鐵的開通運營,滬蘇兩地將在共建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示范區的背景下實現更快更便利的交通“同城化”。此外,蘇州港與上海港合作推出“蘇州ICT2.0”“滬太通3.0”升級版服務,與舟山港加快大宗散貨業務資源共享,2024年集裝箱吞吐量突破1000萬標箱,穩居全國內河第一大港。
加快推進公共服務便利共享
當前,蘇州正加快推進與長三角地區的公共服務便利共享,尤其是在教育品質、醫療保障、文旅發展以及政務服務等方面為市民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務。教育方面,昆山杜克大學二期、南京大學蘇州校區正式啟用;示范區教師發展學院落地吳江,出臺《示范區教師一體化培養方案》,累計培訓教師3.4萬人次。醫療方面,實現定點醫院異地就醫、定點藥店異地購藥醫保卡直接結算,與長三角地區雙向異地就醫直接結算超750萬人次。文旅發展方面,成功舉辦大運河文化旅游博覽會、2024長三角國際田徑鉆石賽(上海/蘇州)等。政務服務方面,依托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長三角跨區域服務實現線上全程網辦,線下就近可辦。120多個政務服務事項可在長三角41個城市跨省市通辦,實現了身份證、駕駛證、行駛證等30類高頻電子證照共享互認。
接下來,全市上下將積極融入滬蘇(州)深化一體化發展、上海大都市圈建設、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和一體化示范區建設,更加主動支持、服務上海發揮龍頭帶動作用,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創新中心主承載區,為打造幸福宜居長三角貢獻“蘇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