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I,经典国产乱子伦精品视频,亚洲阿v天堂无码z2018,亚洲午夜无码久久久久

網站無障礙 適老版
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 規劃計劃 > 國民經濟

關于蘇州市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

來源: 蘇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發布時間: 2022-04-11 13:47:00 瀏覽量:字體:

——2022330日在市十七屆人大一次會議上

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會報告蘇州市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請予審議,并請市政協各位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過去的一年,面對復雜多變的外部形勢,全市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落實國家和省決策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全市經濟保持穩中有進運行態勢,高質量發展取得新的進展,較好完成了市十六屆人大五次會議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見表一),實現了“十四五”和現代化建設的良好開局。

表一  2021年蘇州市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完成情況

指 標 名 稱

全年預期目標

全年完成情況

地區生產總值

增長6%以上

增長8.7%

一般公共預算收入

增長5%以上

增長9%

固定資產投資

增長10%以上

增長8.3%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增長7%左右

增長17.3%

進出口總額

總體穩定

增長21.7%

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

3.75%左右

預計為3.8%左右

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

增長8%

預計增長10.3%

新增高價值發明專利數量

4000

4112

全員勞動生產率

增長6%以上

預計增長6%以上

工業增加值率

高于上年

22.9%(高于上年)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GDP增長同步

增長9%

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

3%左右

2.1%

城鎮登記失業率

控制在3%以內

1.75%

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

完成省下達任務

年度最終數據

尚待核算確認

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

完成省下達任務

預計完成省下達任務

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削減

完成省下達任務

預計完成省下達任務

    (一)主要計劃目標完成情況

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2718.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8.7%;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510億元,增長9%,稅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重為86.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9031.3億元,增長17.3%;進出口總額達到3921.1億美元,增長21.7%;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預計為3.8%左右;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預計增長10.3%;新增高價值發明專利4112件;全員勞動生產率預計增長6%以上;工業增加值率為22.9%;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8191元,增長9%;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為2.1%;城鎮登記失業率為1.75%;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年度最終數據尚待核算確認,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削減預計完成省下達任務。

固定資產投資達到5660.6億元,增長8.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低于增長10%以上的計劃目標,主要原因有:一是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盲目發展,暫停或取消部分工業投資項目,全年完成工業投資1604.8億元,增長5%二是基數較高,2020年全市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224億元,增長6.6%,增速為全省第一。

    (二)重點任務完成情況

1現代產業實力增強產業項目積極推進30個省重大項目完成投資443億元,投資完成率為133%,其19個計劃新開工項目全部開工;400個市重點項目完成投資2752億元,投資完成率為119%219個計劃新開工項目全部開工。第三產業完成投資4041.6億元,增長9.5%。全國首批、全省首個公募REITs東吳蘇園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先進制造業引領增長。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首次邁上4萬億元新臺階,達41308.1億元,增長17.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2.8%。裝備制造業、電子信息產業實現產值12709.4億元、11623.3億元,分別增長20.3%10.8%。納米新材料集群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蘇州工業園區生物醫藥產業綜合競爭力首次躋身全國第一。獲批參與建設全國首批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全國首個區塊鏈發展先導區獲批建設。新增全球“燈塔工廠”3家,累計數量達5家,位居全國第一。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全市服務業實現增加值1.17萬億元,增長8.1%。擁有省級生產性服務業集聚示范區21家。全市新增境內外上市公司42家,年末上市公司累計達216家,其中境內A175家。規上文化產業實現營業收入3275億元,增長15.2%。全市共接待國內游客1.1億人次,增長19.9%,實現旅游總收入2294億元,同比增長11%現代農業優勢鞏固。掛牌成立蘇州市鄉村振興局。蘇州在全省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中蟬聯綜合排名第一等次,張家港市、常熟市、太倉市、昆山市、吳江區位列全省76個縣級市(涉農區)綜合排名第一等次。全市村均集體可支配收入達到1127萬元。新增現代農業園區10萬畝。

2創新發展步伐加快創新載體加速設立。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國家生物藥技術創新中心、國家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獲批建設,全國首個先進技術成果區域轉化中心——長三角轉化中心成功落戶,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江蘇分院簽約落地,太湖科學城規劃和建設高標準推進。創新實力不斷增強。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同比增長17.2%,占規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52.5%,比2020年末提高1.6個百分點。年末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85957件,增長16.1%PCT專利申請量達3121件;獲中國專利獎金獎4件。全市技術合同成交額達625.5億元,增長26.8%。有效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到11165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評價數17942家。新增國家級重大人才引進工程入選者70人、省雙創人才122人、姑蘇領軍人才453人。創新環境持續優化。全市財政性科技投入達235.14億元,增長7.1%。落實重點科技創新政策減免企業所得稅249.89億元,增長19.3%;年末享受研發費加計扣除企業達17698。入庫知識產權強企培育企業5000家。科貸通全年2092家企業解決貸款84.11億元。設立總規模60億元的天使投資引導基金。

3改革開放縱深推進營商環境保持領先。出臺實施《蘇州市優化營商環境創新行動2021》。《蘇州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獲得省人大常委會批準,將每年721日定為蘇州企業家日。在全省率先啟動全市域“政銀合作企業開辦一站式服務專窗”。全面推動“一網通辦”“跨省通辦”,全市行政權力事項“不見面”率超過90%。企業債券發行工作再次獲得國務院督查激勵。新登記企業12.7萬戶,位居全省第一。在全國工商聯發布的《2021萬家民營企業評價營商環境報告》中,蘇州位列全國第三。承辦全國優化營商環境經驗交流現場會。外貿外資量穩質升。全年進出口總額創歷史新高,其中出口總額2302.7億美元,進口總額1618.5億美元,分別增長23.3%19.4%,兩年平均分別增長9.5%12.9%。一般貿易進出口額1553.6億美元,增長27.4%,占進出口總額的比重達39.6%,比2020年提高1.8個百分點。實際使用外資69.9億美元,增長26.2%;新設外資項目1462個,增長16.4%;新增對外投資項目349個和中方境外協議投資額32.5億美元。開放載體功能優化。出臺《關于推進蘇州開發區開放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推動開發區向現代產業園區轉型。蘇州自貿片區2項制度創新被國務院服務貿易發展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評為“最佳實踐案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口增長28.5%,中歐班列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專列首發,全年開行中歐班列500列。長三角一體化扎實推進。落實蘇州市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行動計劃和“三重清單”,深入推進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建設,加快打造生態美麗湖泊群。示范區兩周年建設工作現場會和開發者大會在蘇州舉辦。

4城鄉品質穩步提升空間規劃統籌優化。《蘇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完成社會公示。研究制定《貫徹落實〈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北向拓展帶建設實施方案〉蘇州行動計劃》及“三個一批清單”。出臺實施《蘇州市歷史建筑保護利用管理辦法》。基礎設施完善提速。加快建設南沿江城際鐵路、通蘇嘉甬鐵路先行實施段、滬蘇湖鐵路、蘇錫常城際鐵路太倉先導段,推進如通蘇湖城際鐵路前期工作。推進蘇申內港線、蘇申外港線等干線航道建設,加快望虞河航道規劃等級提升太倉港集裝箱年吞吐量超700萬標箱,太倉港疏港鐵路專用線開通桐涇路北延工程隧道雙線貫通,蘇城大道、中環北線建成通車。軌道交通5號線正式通車。累計建成5G基站27166個。市容村貌持續提標。繼續開展中心城區架空線整治和入地行動,穩步推進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實施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推進既有多層住宅增設電梯。建成生活垃圾分類“三定一督”小區4882個,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人居環境長效管護行政村占比達到100%

5民生保障持續加強民生投入力度加大。全市用于民生的城鄉公共服務支出2046.8億元,增長15.8%,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79.2%,較2020年提升1.1個百分點。全市發放穩崗返還資金6.41億元,惠及企業16.49萬戶、職工228.71萬人,發放數全省領跑。全市企業用工備案人數達546.71萬人,較2020年末增長4.2%新增高技能人才9.61萬人;累計為高校畢業生提供就業崗位24.1萬個;獲評“中國年度最佳促進就業城市”。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7.69萬元和4.15萬元,同比分別增長8.3%10.4%;城鄉收入比縮小至1.851社會事業協調發展。35個實事項目完成既定目標,其中16個項目實現超額完成。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89%義務教育階段集團化辦學基本實現全覆蓋,普通高中招生占比達到65%中國中醫科學院大學、河海大學蘇州研究院簽約落戶,南京大學蘇州校區加快建設,蘇州城市學院正式成立,蘇州大學未來校區首期啟用。與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合作創建中醫類國家醫學中心,市中醫院二期建成投用。新增養老床位1418張、家庭夜間照護床位2796張,為3985戶家庭開展適老化改造,市屬康養集團啟動運營,發放尊老卡192.4萬張。建成醫保“一卡通”平臺,實現全市同城同卡同服務。累計籌建公租房15.5萬套、保障性租賃住房8.8萬套(間)。疫情防控精準有序,完成全員核酸檢測預約登記演練,3歲以上人群全程免疫接種率達到86%

6生態環境不斷優化環境質量持續提升。PM2.5濃度為2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5.2%;優良天數比例為85.5%,同比上升1.1個百分點。河湖長制、斷面長制不斷深化,30個國考斷面水質優Ⅲ比例為86.7%80個省考斷面水質優Ⅲ比例為92.5%。在全省“263”專項行動暨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考核中,連續四年名列第一。綠色低碳成效明顯。高質量承辦2021年國際能源變革對話,發布《加快能源低碳發展蘇州倡議》《蘇州市氫能產業發展白皮書》。發布《太湖生態島發展規劃(20212035年)》。主動對接碳交易市場建設,全市48家火電企業納入交易平臺。健全工業企業資源集約利用大數據平臺與工業企業綜合評價體系,實施城鎮土地使用稅、電力、管道天然氣、污水處理等差別化價格政策。

與此同時,我們也要清醒看到,蘇州經濟社會發展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疫情防控形勢依然復雜嚴峻,實體經濟外部發展環境存在不確定性,產業創新發展能力亟待增強,資源環境約束不斷趨緊,內需增長尚有發力空間,開放型經濟發展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要保持戰略定力,堅定信心決心,扎實做好各項重點工作,全力推動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

    二、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安排

做好2022年經濟社會發展工作,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對蘇州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省決策部署,緊緊圍繞市委十三屆二次全會確定的目標任務,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穩字當頭、全面向好,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發展和安全,扎實抓好“六穩”“六保”工作,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展現“強富美高”新圖景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市,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根據中共蘇州市委十三屆二次全會精神,立足蘇州實際,綜合考慮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面性、系統性、協調性,2022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安排見表二。

表二  2022年蘇州市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

指標

分類

指標名稱

2022年預期目標

經濟

發展

地區生產總值

增長5.5%以上

一般公共預算收入

增長4.5%以上

固定資產投資

增長5%左右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增長6.5%左右

進出口總額

總體穩定、質效提升

創新

轉型

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

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

3.85%左右

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

增長10%左右

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

15%左右

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

25件以上

全員勞動生產率

增長5.5%左右

工業增加值率

23%以上

民生

質量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GDP增長基本同步

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

3%左右

城鎮登記失業率

3%以內

生產安全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

繼續保持“雙下降”,降幅大于全省平均水平

生態

環境

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

完成省下達任務

單位地區生產總值

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

完成省下達任務

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削減

完成省下達任務

上述目標中,生態環境目標是約束性的,經濟發展、創新轉型、民生質量等目標是預期性、導向性的。在目標安排上,著重把握三個方面要求:一是貫徹中央和省決策部署,切實擔負起穩定宏觀經濟的責任。蘇州作為長三角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主要經濟指標在全省、全國占有較高比重,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主動作為、有所作為。二是突出保障全面向好,奮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走內涵式發展道路,把更多精力放在調結構、促轉型上,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為打造創新集群、動能轉換、綠色安全等留出更多空間,進一步強化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導向,不斷提升發展的質量、效益和水平。三是積極穩定市場預期,全面增強發展信心。面對復雜嚴峻的國際環境和多點散發的國內疫情,需要用科學、穩妥、可行、積極的目標來引導全市上下特別是市場主體保持定力、提振信心。同時,對照市“十四五”規劃目標,也要以適當的增速實現穩中有進,久久為功把美好藍圖變為現實模樣。

1.關于經濟增速:考慮到疫情帶來的基數效應趨于減弱,經濟增長年度目標適度銜接,有利于穩定社會預期和市場信心。同時,增長率高于國家預期目標,與省預期目標同步,既能體現蘇州擔當、蘇州貢獻,也能夠為完成“十四五”目標形成支撐。建議2022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5%以上,在實際工作中,爭取達到更高水平。

2.關于三大需求指標:為更好發揮投資對經濟增長的關鍵作用,綜合考慮項目推進、項目儲備、承載空間等因素,建議固定資產投資增長5%左右。我市將持續開展系列促消費活動,同時考慮到一些不確定性因素影響,建議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6.5%左右。考慮到外貿運行受到多方面影響,存在不確定因素,且2021年創歷史新高,建議2022進出口總額總體穩定,重點在質效提升上下功夫。

3.關于創新發展指標:為加快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全球影響力的創新集群,推動產業經濟向創新經濟躍升、產業大市向創新強市邁進,全力打造全國“創新集群引領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城市,建議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3.85%左右、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增長10%左右、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15%左右、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25件以上。

4.關于轉型發展指標:全員勞動生產率增長5.5%左右、工業增加值率在23%以上。全員勞動生產率和工業增加值率體現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應持續發力提高,進一步引導經濟實現高質高效發展。

5.關于收入就業指標: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與GDP增長基本同步、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落實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持續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推動人民生活品質進一步提升。隨著相關政策的出臺更新,預計全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就業形勢將持續保持穩定。

6關于生態環境指標: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削減均完成省下達任務。作為約束性指標,目標任務均由省明確和分解下達。蘇州將堅持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之路,確保完成省下達任務。

    三、完成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主要措施

圍繞2022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四大類18項主要預期目標,建議抓好六個方面20項重點任務。

    (一)多措并舉保持經濟穩定

1.力促投資量穩質升緊抓重點項目投資,年內39項省重大項目完成投資355億元,401項市重點項目完成投資超2300億元。推動簽約合作項目加快落地,用好中央預算內資金、專項債、REITs等投融資工具和企業債發行“直通車”機制,積極擴大有效投入。做好項目引招,做到招大引強,對央企、上市公司、龍頭企業實施精準引招。

2.激發消費市場活力積極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加快打造地標型消費載體,持續增強“雙12蘇州購物節”“五五購物節”在長三角乃至全國的影響力,促進線上線下消費雙向提速。大力發展首店首發經濟,持續挖掘老字號品牌內涵,引導直播電商、社交電商等新型業態健康發展。繁榮發展夜間經濟,打造“夜ZUI蘇州”品牌。

3.維持外貿總體穩定開展外貿百強企業走訪調研、監測預判和精準幫扶工作,推動在蘇企業向總部爭取更多產能轉移和附加值高的訂單分配。充分發揮跨境電商、海外倉等新業態新模式帶動作用,進一步提高一般貿易、服務貿易比重。高水平建設全國領先的RCEP應用服務平臺,指導企業充分研究和利用新型國際經貿規則開拓多元化市場。

4.加強要素供給保障做好煤電油氣運的監測和保供穩價,推進張家港LNG接收站項目。積極探索城市存量土地更新利用,大力實施低效用地再開發,提高對優質項目落地的承載能力。加大穩崗惠企力度,緩解企業招工困難,合理降低企業用工成本。

    (二)堅定不移提升產業實力

5.打造高水平產業創新集群落實《蘇州市推進數字經濟時代產業創新集群發展的指導意見》,聚力發展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先進材料等產業創新集群加快培育創新型領軍企業,支持姑蘇實驗室等研發機構發展,強化高校在產業創新集群中的支撐作用。聚焦產業鏈“卡脖子”環節,實施30個以上省市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項目。加大自主創新產品推廣應用和宣傳力度,新增300個項目列入省重點技術創新項目導向計劃、50個產品列入省“兩新”目錄。

6.加快制造業轉型步伐推動實施“智改數轉”項目5000個以上,覆蓋規上企業3500家,擴大中小企業數字化普及面。新增市級以上智能制造示范工廠20家,省市智能制造示范車間300個,省星級上云企業1000家,省級工業互聯網試點示范平臺類項目10個。制定新一輪“千企技改升級”行動計劃,推動技術改造項目超1000個。建立“燈塔工廠”培育機制,培育一批技術服務輸出標桿企業。

7.提升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聚焦重點領域研究制定政策舉措,推動科技研發中心、工業設計中心、檢驗檢測中心、知識產權服務中心等服務創新集群建設,打造一批生產性服務業領軍企業和“兩業”融合標桿引領典型。健全資本市場服務體系,加快企業上市步伐。加快建設現代旅游體系,扎實推進文化產業倍增計劃,繁榮文化藝術創作生產,加強遺產保護利用,全力打造大運河文化帶精彩蘇州段,持續打響“江南文化”品牌。

8.促進現代農業提質增效推動高標準農田、高標準蔬菜基地、高標準池塘、美麗生態牧場提檔升級,建成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示范區2萬畝,高標準池塘實現全覆蓋。推進國家級智慧農業試點,農業信息化覆蓋率達72%

    (三)對標一流深化改革開放

9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認真執行各項紓困解難政策,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穩定企業預期。落實《蘇州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建設完善法人服務總入口,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辦理模式,全面推動企業類事項網上辦、個人類事項掌上辦,健全破產企業動態資產信息庫。加快實現政務服務事項標準化,推動同一事項市域無差別受理、同標準辦理。加快推進“一件事一次辦”,推動將自然人“一件事一次辦”嵌入基層政務服務平臺。支持民營企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創新發展,進一步做優做強民營經濟。

10.積極擴大高水平開放推動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積極開展開發區優化整合,推進園區管理、建設運營體制機制等領域的改革創新。對標國際先進水平,著力提升政務服務,以企業需求為導向,實施更為精準的扶持政策和更有力度的企業減負措施,最大限度釋放市場主體活力。用好中新、中德、中日、海峽兩岸和自貿片區等各類開放平臺,更大力度吸引集聚更多外資企業、跨國公司、世界500強企業到蘇州設立地區總部和功能性機構,大力引導在蘇外資企業在優質制造業基礎上設立更多的研發、物流、貿易、結算等總部機構。

11.全面落實重大戰略持續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全面落實《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重大建設項目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北向拓展帶建設實施方案》的重點任務,加快推動嘉定—昆山—太倉、虹橋—昆山—相城合作發展,積極參與沿滬寧產業創新帶、環太湖科創圈等建設。服務構建“雙循環”發展格局,融入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推動市內全域一體化發展,積極引導城建、產業、生態、公共服務等合理布局,促進資源高效集約利用、空間布局整體優化。認真做好東西部協作、對口支援、對口合作、南北共建等相關工作。

    (四)更高起點推進城鄉統籌

12.做好高水平規劃完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高水平開展縣級市(區)全域規劃。推進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報批工作,加快形成古城整體保護更新發展系列成果。確保村莊規劃應編盡編,實現規劃管理全覆蓋。積極推進數字孿生城市建設,開發上線110”城市信息模型基礎平臺。

13.加強建設管理開工建設通蘇嘉甬鐵路、北沿江高鐵、滬蘇通鐵路二期,推進南沿江城際鐵路、滬蘇湖鐵路、蘇錫常城際鐵路太倉先導段等項目建設,加快推進蘇淀滬城際、蘇錫常城際、水鄉旅游線、蘇虞張鐵路等項目前期工作。抓緊打通市域各縣級市(區)之間的待貫通道路。積極推進城市軌道交通6號線、7號線、8號線和S1號線工程建設,開工建設2號線、4號線、7號線延伸線。深入開展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試點和國家首批城市更新試點工作,持續推進主次干道和街巷架空線治理。新增停車泊位10萬個以上。

14.推動鄉村振興打造優質鄉村集群和文旅產業集群,培育建設特色精品鄉村25個、特色康居鄉村500個、特色康居示范區15個。推動數字鄉村相關工作,制定《蘇州市數字鄉村建設實施方案》。做強村級集體經濟,穩步增加村均集體收入。持續推進“廁所革命”,推行農村生活垃圾就地分類和資源化利用。

    (五)持之以恒優化生態質量

15.落實雙碳戰略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落實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意見,制定出臺碳達峰實施方案,提出碳達峰時間表、路線圖。構建市級11N”政策體系,推動出臺能源領域碳達峰等6個專項實施方案、以及科技支撐等關鍵環節專項保障方案。推動低碳發展試點示范建設,落實全國碳交易市場建設任務。

16.加強環境治理落實能源結構調整、工業深度治理、移動源防治、城市揚塵污染控制、污染天氣應對等重點任務,持續改善大氣質量。優化地表水重點斷面設置,強化工業水污染防治,深入實施太湖、陽澄湖綜合治理。開展土壤及地下水環境背景值調查,深化農用地土壤重金屬污染源頭防治,推動土壤環境管理信息化平臺建設。

17.提升生態品質貫徹落實《長江保護法》,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持續抓好生態保護、污染治理、十年禁漁、綠色發展等工作。強化太湖生態保護,加快形成生態保護與交通建設、城市開發等方面的良性互動,打響“太湖美”的城市名片,將秀美山水轉化為蘇州發展優勢。

    (六)以人為本完善公共服務

18.持續保障居民就業增收強化就業優先導向,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7萬人,提供應屆高校畢業生就業崗位10萬個;持續開展職業技能提升行動,開展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20萬人次以上;新增高技能人才3.5萬人;蘇州籍應屆高校畢業生就業率保持在95%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持之以恒抓好富民增收工作,努力打造共同富裕的示范樣板。

19.穩步提升社會事業深化教育改革創新,提質升級教育資源,構建03歲托育和36歲學前教育的銜接體系,新建改擴建學校41所,深化蘇錫常都市圈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實驗區建設,支持蘇州大學、南京大學蘇州校區等建設發展。加快市疾控中心、婦幼保健院等項目建設,優化完善分級診療制度,強化“一老一小”健康保障,拓展老齡健康服務,加快中醫藥事業傳承創新發展,深化醫保公共服務“15分鐘服務圈”示范點建設。打造江南小書場和江南小劇場,推動昆曲、蘇州評彈地方傳統文化發展。新增和更新一批健身路徑。扎實推進“全民參保計劃”,引導新就業形態等靈活就業人員積極參加社會保險。

20.維護社會大局和諧穩定嚴格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堅持“動態清零”,抓緊抓實抓細疫情防控各項工作,推動疫情防控系統化、措施標準化。狠抓安全生產和公共安全,持續深入開展危險化學品、交通運輸、建筑施工、既有建筑、城鎮燃氣、森林火險、自然災害等重點領域的排查整治,堅決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全面壓降生產安全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

    四、2022年舊城區改建計劃安排

2022年擬實施24個舊城區改建項目,占地面積115332平方米。

詞解釋

“六穩”: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

“六保”: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

公募REITs公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將具有持續穩定收益的商業、倉儲物流、數據中心等基礎設施領域資產或收費公路、污水處理廠等的特許經營權益,轉化為流動性較強的、可上市交易的標準化、權益型金融產品,在證券交易所公開發行募集資金。

區塊鏈:分布式的共享賬本和數據庫。

“燈塔工廠”: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和麥肯錫咨詢公司共同遴選的“數字化制造”和“全球化4.0”示范者,代表當今全球制造業領域智能制造和數字化的最高水平,又被稱為“世界上最先進的工廠”。

數字經濟核心產業:指為產業數字化發展提供數字技術、產品、服務、基礎設施和解決方案,以及完全依賴于數字技術、數據要素的各類經濟活動。具體分類包括:數字產品制造業、數字產品服務業、數字技術應用業、數字要素驅動業。

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

“智改數轉”: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

“兩業”融合: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

11N”政策體系:1個雙碳實施意見、1個碳達峰實施方案,以及包含N個能源、工業等重點領域專項實施方案和科技創新、全社會節約用能等專項保障方案。

“一件事一次辦”:是實現我市“一網通辦”的抓手,是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優化政務服務,加快推動政務服務從政府部門供給導向向企業群眾需求導向轉變,實現政務服務從“找多網”到“找一網”,從“找部門”到“找政府”轉變的重要內容。

網站地圖  |  聯系我們

主辦單位:蘇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網站支持IPV6
網站標識碼:3205000029    蘇ICP備10219514    蘇公網安備 32050802010607號

黨政機關 黨政機關 黨政機關 黨政機關